中国教育报讯深圳市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领导对惠州商业学校的毕业生有这样的印象:有教养、懂规矩、能吃苦、业务精,不用进行入职培训就能上岗。有了这样的印象后,这家公司每年早早就来到惠州商校挑选学生,生怕好学生被其他公司抢走。
来这里抢学生的当然不仅仅是深圳这家公司,在该校每年夏季举行的“高级蓝领人才推介会”上,珠三角的200多家企业都来抢毕业生。有的企业下手更早,学生在二年级实习的时候就被预订了。连续几年,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是100%。
是什么原因让该校的毕业生如此抢手?校长邓庆宁说,是德育。道德养成教育培养了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底子。邓庆宁说,11年前,他们学校的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在对1000多家企业调查后发现,自己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缺少协作意识,没有规则意识,企业为培训这样的毕业生往往会付出很大的成本和代价。
症结找到了,怎么办?从改变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入手,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职业精神、社会公德和企业精神的‘四维公民’”。1998年,一项以培养“四维公民”为主线,以塑造学生职业人格为方向的“阳光1000成长计划”在该校实施了。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中职生在校的1000天内,从多个维度入手,把他们锻造成为品德优良、心智健全、技能过硬、身体强健、阳光的现代职业人才。
“十德”养成教育是该计划的核心,即引导学生从小事小节做起,从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积小德成大善。具体为:上课讲“课德”,开会讲“会德”,用餐讲“食德”,走路讲“行德”,穿衣讲“衣德”,仪表讲“仪德”,说话讲“口德”,住宿讲“寝德”,上网讲“网德”,危险讲“危德”。“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每个环节,有操作规程、有检查督促、有班队活动、有自律纠偏、有社团配合、有礼仪竞赛、有激励表彰。
尽管有制度的约束,但是,要改变学生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事。07级国际物流专业的程东是个“网虫”,每天基本上泡在网上,上课还用手机上网。班主
习惯了自家单间的独生子女,不太适应集体生活。08级的王敏同学入住不到一周,就嚷嚷着要走,说是同寝室的同学老和自己过不去。班主任以此为题,在班里开了一次“如何与人合作”的主题班会,大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凡事要多替对方着想。合作是成功的捷径,只有懂得合作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之后,王敏和宿舍同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三年的锤炼,仁爱、礼仪、宽容、共享等成为师生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成为学生一生必须恪守的理念。
在惠州商校,每个教师都是育人的第一责任人,“1+1”师生帮带团队和“1+10”师生主体互动团队则把育人的责任具体化。每个教师每个学期要带一名学习、生活、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重点帮助;每个教师每个学期要与10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师生一起生活、聚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弥补大班指导的不足。为了当好第一责任人,该校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伦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必须获取4个资格(教师职业资格,心理指导师资格,职业指导师资格,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证书方可执教。规定了教师不能逾越的7条“红线”。
严师出高徒。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品德不同的新生,走入这所熔炉式的学校,经过3年的锤炼,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乐意接纳的员工。1998届毕业生张贤锋现在成为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2002年毕业的戴小明,自主创业办起了制衣厂。该校万余名优秀学子,以自己特有的风采,为母校赢得了好的声誉。招生每年都爆满,毕业生就业不愁。(记者李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