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就业,思想要端正
技校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国情”,有颗“平常心”。国家已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其间必有“阵痛”,有调整、有各种利益的重新组合,不必大惊小怪,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定的承受能力,切勿一味抱怨“生不逢时”或对此置之不理,悲观泄劲。其次,要化解心理矛盾,使自我价值需求合理化。现在许多学生及他们的家长仍对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技校生落到这种地步不认可,对花了钱上了学毕业后却找不上工作不认可;并且,不少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太高,张口闭口“去好单位,干清闲工作,稳稳当当挣大钱”,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技校毕业生要敢于正视现实,不傲气,不强攀,不要为去不了的不切实际的工作岗位而苦恼,从小处起步,脚踏实地地去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再次,学会科学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应结合个人特性冷静地分析所处的环境,客观地分析本身的条件,权衡一下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适合干什么,并努力将这种需求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技校
生应当自信、自强,抓住机遇,起好步,走好路,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各方面的挑战。
对于就业,观念要转变
1.打破条框束缚,树立起“大就业”观念。
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技校生及家长的择业就业观念仍较陈腐。笔者曾在学生中作过调查,相当一部分人来校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正式分配,让国家给安排个工作,有个固定的“班”上。而且,许多人仍固执地认为,到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到小集体、私营企业工作或是自谋职业、干个体等不算就业。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应教育引导技校毕业生,打开思想枷锁,冲破所有制框框的束缚,认识到不论在什么性质的单位,有工作便是就业。
要打破区域行业界线,拓宽就业渠道。技校生毕业后最怕的也许是外出打工或工作中用非所学。他们认为,打工比干个体更难让人接受,仅有的那点技校生的“优越感”使他们心理难以平衡,自然不愿加入“打工族”。但现实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哪有工作就干到哪里。一些学生常抱着学什么专业干什么的思想,认为只有学有所用,才能人尽其才,形成了“非专业活不干,非主业饭不吃”的片面思想。社会在发展,以前的热门,今天可能无人问津;以前急需的人才,今天可能正被精减,因此,毕业后能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更好,但没有必要让自己非得干专业技术工作,时代要求技校生要有长远眼光,做好技能储备,争取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引导学生认识就业范围时,既要着眼于大区域,又要灵活对待专业,不怕刚学一“行”,又要改“行”,做到哪里(行)需要去哪里(行)。
一些毕业生把为国家做贡献狭义地理解为“到单位去上班”。其实,作为就业的一种――“创业”之门始终开着,有条件、有能力、有创业精神的年轻学子不妨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干一番大事业,到那时,不仅自己就业了,也能安排其他人到你手下就业,岂不贡献更大!
2.树立劳动力资源频繁流动正常化的新观念。
目前,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和流动之剧烈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没有过的。技校生在就业问题上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一生固定干一种工作的误区,二是“一技在手,走遍天下”的误区。全员合同制已打破了人们的固定工梦和铁饭碗;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不仅一次就业一生不变,一个单位“从一而终”的现象难以持久存在了,而实际上转岗,再就业,多次就业等也不再罕见。技校生应学学温州人。他们没有“下岗”这种意识,他们认为“不干这行干那行,干得好就干,干不好就转”。社会要求的人才必须是“一专多能”、“多技在身”,因此,技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并尽早引导学生做好技能储备,走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之路。
实现就业,行动要实际
技校生毕业后等待安排工作,坐享其成的时代不再有了,应彻底摒弃过去那种等、靠、要的安置型就业观念,及时换“脑子”,尽快闯“市场”,努力找“位子”。实现就业,要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技校生自己必须转变观念,行动起来,不等不靠,主动去闯市场。学会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用人单位认识你、了解你,聘用你。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交流,不怕碰壁,不怕走弯路。变别人领着“就”业为自己主动“选”业。以前的技校生依偎在学校和父母的羽翼下,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技校生应增强主动选择职业的意识,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配合学校、劳动部门及社会关系自己多方联系就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