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年”注定要成为2013年的一个重要标签。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多达699万,毕业人数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日前出炉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本科生月薪期望值仅为3494元。尽管如此,据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各地签约率再创新低。
就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最冷寒流之际,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正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连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东部华侨城酒店等企业一提起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纷纷竖起大拇指。据悉,该校每届毕业生很多早在前一年就已提前被企业预定,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8%以上。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数据,今年以来广东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求人倍率大于1,说明人才供不应求)一直在1.35以上的高位运行,其中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达到2.0以上。
一边是手持高学历却处处“找工难”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高薪招人却常常“招工难”的企业,如此矛盾的现象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专题撰文 刘熠 世笑瑾
探索
校企双制:实现人才有效培养
“当前‘找工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匹配、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技能需求不匹配的一种结构性矛盾。”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林应武说,这种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从人才培养机制着手,从制度设计上真正实现人才的有效、高质量培养。
对此,德国欧司朗佛山照明公司颇有心得。作为佛山的用工大户,当许多企业为找不到心仪的技术工人心急火燎、头痛不已时,该公司却始终保持着非常稳定的员工队伍,技能人才的流失率不到10%。
“这要得益于我们与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的‘校企双制’合作办学。”欧司朗培训经理夏晋表示,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通过与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合作,学校与该公司共同招生招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符合公司生产需要的专业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进行人才评价。欧司朗的职业培训顾问直接指导合作培训工作。
“这就是‘校企双制’的优势。”业内人士分析,广东技工院校一方面通过“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办学,招收初高中毕业生,为企业配置新成长高素质劳动力,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和稳工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办学,重点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能帮助企业解决提升员工素质问题,同时也带动技工院校发展。
通过与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合作,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同样成为省内“校企双制”模式的众多受益者之一。该公司人事行政经理赵琼华说,公司与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等技工院校通过订单式的培养合作,有效解决了企业“技工荒”问题。同时,公司在学校办“冠名班”和车间,把设备搬到学校,让学生在校阶段提前认识和了解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下的学生经过校企双方的联合培养,毕业后有一半以上会留在‘西可’,流失率很低。”
目前,“校企双制”模式已在广东遍地开花:深圳技师学院在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采用双导师制联合培养预备技师;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机床厂合作开办“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技师班,技师班以企业为主,通过“职工+学生”实现工学结合;省粤东技师学院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目前已培训合作企业员工数量达到590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广东技工院校招生即招工“校企双制”全日制培养人数1.8万人,招工即招生在职培训人数2.5万人。今年开始,省人社厅正式开展“校企双制”示范院校创建活动,目前,共有30家技工院校参与创建。
校园对接产业园: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落户于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匹思通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空调配件、压缩机活塞生产的企业,每台数控设备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每年技工短缺逾百名,使企业无法满负荷生产。“技术人才难招,特别是会看图纸的焊工、冲压工更难招。”该公司副总经理无奈地表示,正因为缺乏焊工配齐生产线,只能将部分工序外包出去。
更困扰产业园区企业的是大部分普工几乎都是刚刚转移的农民工,技能素质整体偏低,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不敢或不愿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投入,进而又加剧了员工的流失。
“招工难背后其实是稳工难、提升难。”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问题,2012年3月,在省人社厅召开的全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会上,87所技工院校与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282家企业共达成对接合作项目1880项。
随后,各技工院校与产业园区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接:学校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通过开设“冠名班”、“工学结合技工班”、“学分制学历教育班”等形式共同培养人才;技工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到园区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技校到园区设立技工分校;校企合作开展产品加工和研发等。
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曾因技工短缺而几乎陷入困境的广东强华汽车无刷发电机有限公司也在“校园对接产业园”的大潮中绝处逢生。2010年初,强华公司通过“校园对接产业工程”与梅州市技师学院订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开设了“强华”冠名班,并在工业园设立分校,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强华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如今,梅州市技师学院产业转移园分校每年的毕业生成了园区最稳定的技工来源。
“新的强华公司2010年投产后,2011年产能就达到50万台套,产值5个亿,5年内年产能将达到200万台。”目前强华公司在无刷发电机行业已名列前茅,按照该公司董事长李云辉的估算,5年后的强华很有可能成为行业内拥有自主品牌的老大。
角逐世界大赛:勇攀人才培养高峰
目前,通过“校企双制”、“校园对接产业园”等制度探索,广东技工教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稳工难、提升难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使技工院校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很多学生经过技工教育的有效培养,凭借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脱颖而出。
李骞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江西小伙子,就读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初中毕业后他随父母南下打拼,凭着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巧,最终冲出国门,作为六名国手之一,代表中国参加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Web Design项目,获得第六名优胜奖的好成绩。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认为,李骞是“实力强劲的网页设计选手”,“由于首次出赛,对规则不熟悉,有一单项比赛被评了零分”,但“最终还能获得优胜奖”,“如果不是吃了规则的亏,非常有可能冲击金牌。”
这是中国首次向世界技能大赛发起挑战。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聚集了世界一流的技术能手。今年7月,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德国莱比锡举行。对世界技能竞赛的角逐也使一大批优秀的技术能手有了展示的舞台。在去年《技行天下》行业冠军PK赛中击败所有参赛者,成为模具行业比赛的“王中王”后,经过层层选拔,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李伟国将代表中国参加本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模具制造项目的比赛。
据了解,在今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备战中,入选中国国家集训队的177名选手中以广东选手最多,达43名,其中有32名来自技工院校。经过国家集训淘汰选拔,9名广东选手将代表中国队参加8个项目的竞赛,其中技工院校学生占8名;8名广东选手作为中国队7个项目的备选选手,其中技工院校学生占6名。
林应武指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将在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技工教育不仅要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批适应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规划
打造3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
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
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打造技能人才培训的高端品牌,日前,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决定从2013年起,统筹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进行竞争性分配,用3年时间,集中资源扶持建设3所示范性的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以打造技工院校中的“清华”“北大”。
据了解,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工作实行第三方评价,从省财政厅专家库和技工教育专家库随机抽取财务专家、职教专家一同进行评审。目前评审工作正在进行,已完成了第一轮共计11所技师学院的申报材料评审工作,并顺利选拔出6所技师学院进入到第二轮评审。第二轮评审分为实地考察、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三个环节,6月3日将正式进行现场评审,届时,入围的6所技师学院将通过公开演讲、现场答辩和总结性陈述方式最终决出3个席位。
“建成后的3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将承担四个方面的主要职能,包括探索有利于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机制、开展高技能人才标准和工艺标准研发、打造世界技能竞赛品牌基地等。”
据介绍,在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下,广东技工教育将瞄准现代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瞄准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推动技工院校加快转型,从“大而全”向“强而精”转变,服务广东经济转型发展。
■名词解释
何为“双元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
双元制最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重在技能。
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
如今,德国有75%的中学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接受教育;而作为其职业教育核心部分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出的技术工人占就业人员的比重高于8%,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重达70%。
■链接
数说成效
1.办学规模新发展
在2011年完成招生任务30万人的高位上,2012年再次实现招生30.1万人,在校生达到88.5万人,分别占全国19.2%和20.9%,两项指标持续稳居全国首位。
2.办学模式新突破
目前已有62所学校申请参与“校企双制”办学示范创建;已为园区企业培养和提供技能劳动力8.9万人,7所技工院校已在园区推进分校建设。
3.办学质量新提高
目前共有18所技工院校申报了国家中职示范项目;教学研究成果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在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入选国家集训队的43名广东选手中,有32名来自技工院校。经过国家集训队集训淘汰选拔,9名广东选手将代表中国队参加8个项目的竞赛,其中技工院校学生占8名;8名广东选手作为中国队7个项目的备选选手,其中技工院校学生占6名。
4.服务民生职能新提升
我省技工院校先后在全国首创智力扶贫工程、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共资助7.6万名智力扶贫生、近4万名退役士兵学员免费入读技工院校。在国家中职免学费资助工作中,共资助约12万名贫困家庭孩子免费入读技校,发放国家助学金120万人次。
观察
技工教育广东突围
或将成为全国样本
目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愈演愈烈。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广东乃至中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关键因素和瓶颈所在。
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前提。如果说前三十年广东依靠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撑起了人口红利时代;那么,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人口红利消退,以及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带来的新区和经济圈遍地开花,广东引进人才的政策优势不再明显,引进成本也与日俱增。如何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横亘在广东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难题。
广东技工教育历年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打造全国最好的技工院校,从而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或将是广东经济突围中的有效路径。在此背景下,广东拿出3亿重金,建设3所在全国具示范意义的技师学院,可谓抓住了破解这一难题的“牛鼻子”。
紧盯世界先进水平,探索有利于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开展高技能人才标准和工艺标准研发,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发展的高端载体,从而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这3所示范性技师学院的建设,或将使广东再一次领风气之先,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率先在全国探索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广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