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30日一早,万庆良从海南赶到湛江,在陈淑芬、郭元强等茂名市领导陪同下,深入茂南区鳌头镇文运村检查落实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该村是革命老区村,人均仅有0.4亩耕地,有贫困户314户1660人。广州市南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城市管理局挂点帮扶该村以来,落实了多项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引入公司共同建立“冬种马铃薯基地”,引进仓储物流项目,成功将闲置的村蜡烛厂转手成为中成药车间;资助52户贫困户农民发展家庭养殖,招聘20人到南沙区企业就业;帮扶资金30万元作为村委会入股经济实体,扩大规模,每年获取5.5万元回报;为所有贫困户人口购买农村合作医疗。检查中,广州、茂名两市领导对帮扶取得的初步成效表示肯定。
万庆良深入到贫困户陈土金和陈汉平的家中慰问,鼓励他们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走进陈土金家厨房,万庆良揭开锅盖了解他家的生活状况。得知陈土金大女儿曾考上大学却因家庭贫困放弃就读,万庆良非常惋惜,嘱咐挂点单位资助陈土金的小女儿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或进行针对性技术培训,推荐务工就业,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陈汉平的儿子在广州南沙区企业就业,参加了劳动技能培训,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有4000多元。万庆良非常欣慰,“省委、省政府提出扶贫开发‘双到’要求,由广州对口帮扶你们,最终目的就是要帮你们摆脱贫困,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帮扶项目增加收入
随后,万庆良一行来到文运村重点帮扶项目“冬种马铃薯基地”实地查看。据介绍,在对该村的“双到”扶贫开发中,挂村单位摸清村情民意,充分调研论证,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引入企业进入,提供120亩高产薯种,指导示范种植并回购全部产品。万庆良走入田间地头,观察薯苗长势,问文运村村支书:“马铃薯多少天可以有收成?每亩可产多少斤?农民收入能有多少?”村支书高兴地说,180天就可以有收成,预计每亩可产5000斤,可卖4000元。万庆良又问:“有多少户贫困户参与?”驻村干部回答说已有119户参与。万庆良肯定该局帮扶工作方向正确、思路对头,并提出了殷切期待:“文运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帮扶任务很重,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出点子、多想办法,发动更多的贫困户在旱季多种经济作物,把‘双到’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下午,万庆良前往电白县博贺镇瑚塘村,只见由广州交通集团与村委会募集了80万元建设的文化广场彩旗飘扬。万庆良注意到新落成的文化广场周边是破旧的茅屋,他语重心长地说:“扶贫要与当地群众互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一起进行,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改观。”为帮扶贫困户增收,交通集团已向74户贫困户给予无息贷款,帮扶他们经营小生意、发展种养业,并给予50户贫困户每亩400元补助发展冬种,种植面积超过100亩。万庆良问:“拿到补助后,贫困户新增种植面积是多少?”他强调扶贫要细算“效益账”。
瑚塘村原有的124户泥砖危房,已帮扶24户完成危房改造。贫困户廖万平高兴地向万庆良报喜,很快就可以搬入新家,“经过大家的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们的生活以后还会更好,感谢广州的亲人。”万庆良听了微笑地说:“你说得对。党和政府为你们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要靠送孩子们好好读书,改变家庭命运。”
在2010年12月30日下午的广州-茂名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万庆良表示,两市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五个初步成效。一是基础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对55个贫困村、1210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49580人进行全面核查和认定,建立“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基础初步安排扶贫项目,形成扶贫规划和工作协调机制。二是措施落实取得初步成效。制定了资金、就业、产业、社保等扶贫政策,重视造血功能,对基础设施也进行了规划和落实。三是合作平台取得初步成效。两市以资金扶持为龙头,以区县结对为载体,以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为突破口,借助两市联合举办投资推介会的平台,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性、关联性,吸引配套上下游产业的项目。目前,电白县与广州白云区江高镇、化州市与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茂港区与广州白云区太和镇分别签订了创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合作协议,促进了两地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发展。四是群众发动取得初步成效。推动了扶贫工作由以往“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推动贫困村群众由被动等待“要我脱贫”向主动要求“我要脱贫”转变。五是帮扶项目取得初步成效。一年来落实帮扶资金2500.2万元,实施帮扶贫困村发展187个集体经济项目,省考评组考评结果均为优秀,广州对茂名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目前正在有效推进。
为强力推动“双到”工作深入开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五个“强化”:一是强化沟通协调。通过建立起广州与茂名、阳江扶贫机构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积极为村的发展想点子、出力气,共同努力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家庭致富奔康。二是强化工作重点。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帮助发展产业扶持项目,加强劳动力就业安排,加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着力提高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能力,达到自主脱贫、稳定脱贫,走上致富奔康路。三是强化一线落实。各挂村单位每年要选派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激情和战斗力的干部驻村,各单位也要重视关心支持驻村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对各帮扶村工作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巡查考评,提升帮扶水平。四是强化整体效果。根据资源优势,强化帮扶成果,扶贫项目不能只有单一效果,要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五是强化宣传发动。要进一步发动更多力量、调动更多资源加入“双到”工作行列,形成推动“双到”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驻村干部、贫困户一起,共同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一个项目两条把三方受益
上月31日上午,在林少春、魏宏广等阳江市领导陪同下,万庆良一行来到阳东县大八镇大陂村,先后慰问了冯文许、伍世厂贫困户家庭。该村有贫困户85户227人,花都区教育局帮扶以来,落实帮扶资金61万多元,帮扶村民资金22万多元,落实2个农业项目,1个工业项目。针对该村地区山区多竹木,留守的多是妇孺、老人,花都区教育局开设了地拖厂,让贫困户可以在家门口加工赚钱,将地拖销售给需要的学校,去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民增收6万元。建设20亩马水桔示范种植园,预计去年能产出8000斤以上,今年挂果后可为每户增收500元以上。贫困户冯文许一家一天可以加工60多个拖把、扫把,每月可赚加工费近2000元,还获得帮扶入股开展马水桔集体种植,冯文许紧握着万庆良的手说:“谢谢你!万市长。”
“扶贫做得好不好,你们说好才算好!”在贫困户伍世厂家中,万庆良直截了当问:“花都教育局的帮扶都给你们解决了什么实际困难?”得知花都区教育局帮扶伍世厂开了家小店,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他的大儿子在花都区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全家已实现脱贫,万庆良勉励他不要满足于脱贫,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一步一步富裕起来。
在大陂村地拖厂车间,一位村民向万庆良演示村民发明的地拖支架,万庆良高兴地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无尽,你们可以申请专利!”村民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生产的拖把要走向广州,走向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村民的激情让万庆良拍手叫好:“一个项目,两条把(拖把和扫把),三方受益!”看到驻村干部小王在旁边流利地“翻译”,万庆良拍着他的肩膀打趣道:“你都会说当地话了,已经全身心融入这里的工作。”万庆良还走进驻村干部的厨房,关心驻村干部的饮食条件,他勉励在场的广州市帮扶干部:“你们现在苦一点、累一点,但帮助村民脱了贫、致了富,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也是很难得的人生经历,将来你们会为此感到自豪。”
“双到”“双转移”要
“三比三抓三看”
在随后召开的广州-阳江两市工作交流座谈会上,“快马阳江”走在全省前列,万庆良称赞近年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两市携手合作努力探索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对下一阶段“双到”工作,万庆良提出要“三比、三抓、三看”。
“三比”是:比点子,扶贫要拓宽视野和思路,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创新帮扶模式、手段和办法,打好“组合拳”;“比票子”,比投入和产出的资金使用效益,贫困户增加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增加的收入;“比路子”,积极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搬迁移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模式,进一步拓宽扶贫开发路子,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使贫困村、贫困户实现有效脱贫。
“三抓”是:抓宣传发动,激发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发动群众成为“双到”工作中的主体,努力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调动更多资源,形成推动“双到”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抓帮扶项目,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穿针引线”,动员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帮扶地区投资,并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产业扶持项目;抓工作联动,广州市驻阳江工作组和各驻村单位要加强与阳江市各级扶贫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工作衔接,定期通报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供合作信息,为促进两地资源优化组合牵线搭桥。
“三看”是:看贫困户脱贫致富,预计到去年底有1605户贫困户可实现脱贫,做好“双到”工作,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才是根本和长远之策。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看贫困村的面貌改观,加大贫困村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安居工程、文化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看双转移的实际成效,截止11月底,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1亿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未来3年广州每年财政安排2500万元用于共建产业转移园建设,将广州优势产业延伸至阳江。
座谈会上,郭元强、林少春分别介绍了茂名市、阳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移工作情况。谢宝怀、简文豪也介绍了广州推进与茂名、阳江“双到”及“双转移”工作情况。